IT認證考古題|IT認證題庫|IT認證考試信息 –Killtest考古題網

Illustration of a bird flying.
  • 英伟达的护城河——NVLink

    英偉達有三條較重要的護城河,CUDA軟體霸權 + NVLink硬體壟斷 + 供應鏈控制地位。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其中的NVLink技術。NVLink技術是一種卡間通訊技術,可解決大模式推理延遲。大模型推理跟訓練不是一回事,訓練能慢慢磨,推理得即時回應,用戶發個請求總不能等半天吧?所以推理場景的要求其實是“低延遲下的高吞吐量”,還得扛住動態batch(就是有時候請求多有時候少)、模型並行拆分這些實際問題。從硬體角度看更直觀,像DeepSeek-R1-671b這種等級的大模型,推理延遲裡顯存頻寬佔45%、GPU運算效能佔25%,而GPU間通訊直接佔了20%,比PCIE頻寬的5%影響大多了,所以要最佳推理延遲,GPU間優化傳資料絕對不能忽略。但要解決GPU間通訊的問題,得先看這些GPU是在什麼範圍裡協作——如果是在單個超節點內部,比如一個裝了72個GPU的液冷機櫃裡,這些GPU要頻繁交換模型層數據、激活值這些密集信息,普通連接根本扛不住,這時候就需要一種專門針對“單個集群內部資料交換,壓下這部分的延遲;但Scale-Up網路也不是隨便搭的,得有能讓GPU之間高速直連的技術撐著,比如NVLink,再配合NVSwitch,就不是隨便搭的,得有能讓GPU之間高速直連的技術撐著,比如NVLink,再配合NVSwitch,就沒有把單一超節點裡的GPU連起來,形成低延遲、高頻寬的通訊鏈路,畢竟要是沒有把單一超節點裡的GPU連起來,形成低延遲、高頻寬的通訊鏈路,畢竟要是沒有將這種快速傳輸線提供每GPU*等單一超節點裡的通訊靠Scale-Up和NVLink理順了,要是還想把多個這樣的超節點連成更大的集群,那就是Scale-Out網路該管的事了,不過當下先解決GPU間通訊延遲,先得把Scale-Up這種單超節點內的網路架構,以及支撐它的NVLink技術搞清楚。 因此,本文分成兩部分,先介紹Scale-Up概念,再介紹Scale-Up中最主流的NVLink技術。一、Scale-Up概念(一)快取一致性首先,模型並行這塊-大模型參數動不動幾十上百億,單GPU根本裝不下,比如把一個Transformer模型拆成好幾層,每層放不同GPU上跑,這時候最關鍵的就是GPU之間還要啟動資料,例如前一層的傳值要傳到矩陣要傳到矩陣。 Scale Up講的是一個“緩存一致性”,如果沒有緩存一致,每個GPU都得自己存一份中間數據,不僅佔內存,傳的時候還得整份整份發;但有了緩存一致,比如NVLink那種,幾個GPU能共享同一塊“虛擬緩存”,前一層GPU算完的激活值不用特意傳,後一層GPU直接從共享快取裡讀,省了來回拷貝的時間,尤其推理時很多中間資料是可以復用的(比如同一batch裡多個樣本的特徵圖),緩存一致能把這種復用效率拉滿,這才是它在推理裡真正的價值,不是光說帶寬高就行的。 (二)推理過程的延遲再說說延遲的影響,Scale Up(單機櫃裡的通訊)延遲250ns,而Scale Out(不同機櫃之間的通信)六七百ns,看著只差幾百納秒,可推理裡這差距會被放大。推理時的每個請求的處理鏈路裡,通信佔比其實很高,比如一個動態batch裡有100個請求,每個請求要經過5次GPU間通信,每次差400ns,總共就差2微秒,2微秒延遲已經很高了,高並發的時候(電商大促客服、短卡視頻推薦),2微秒延遲已經很高了,高並發的時候(電商大促客服、短卡視頻推薦),累積成千上萬個請求而且推理不像訓練能做很多數據預取,很多時候得“即時通信”,比如處理完一層馬上要下一層的數據,這時候Scale Up的低延遲就是剛需,要是用Scale Out,光等數據傳輸就把GPU空著了,利用率上不去,吞吐量自然就掉下來。 (三)成本比較還有成本這塊,Scale Up硬體比Scale Out貴兩、三倍,可推理是長期跑的,不能只看初期買設備的錢。 Scale Up因為快取一致和高頻寬,GPU利用率能提不少——比如用Scale Out的時候,GPU可能有30%時間在等數據,Scale Up能把這段時間壓到10%以內,相當於同樣10個GPU,Scale Up能多處理快一倍的請求,長期算下來電費、機房空間都省了。而且超大規模廠商搞推理集群,Scale Out要維護多跳路由、複雜的網路配置,維運人員得天天盯著。再看廠商那些技術路徑,他們在推理場景都是用的什麼Scale Up技術。(四)不同的Scale Up技術NVIDIA的NVLink Fusion,說是能讓CPU和GPU協同,這在推理裡其實很關鍵——因為推理時CPU要做預處理(比如把文字轉token)、GPU做計算、CPUPU後處理,要是CPU和GPU通信慢卡,整個鏈路就這樣。 NVLink Fusion讓它們快取一致,CPU預處理好的資料直接進GPU緩存,不用等PCIe慢慢傳,低延遲就有保障了,但問題是它得搭NVIDIA自己的Grace ARM處理器,其實很多廠商之前的推理集群都是x86架構,要是換ARM,驅動、軟體服務都得重來,就算不開的AMD的UA Link,說是能快速落地,可推理集群有時候也需要多機架擴展(比如一個城市的推理請求集中到幾個機架),UA Link在多機架上不如以太網,要是後期想擴規模,就得換設備,反而麻煩。大的CSP廠商例如Google、Meta為啥傾向乙太網路?因為他們的推理模型經常換,還得相容於不同晶片(如TPU、MTIA),乙太網路生態成熟,不管換什麼硬件,軟體不用大改,推理服務能快速上線,不像NVLink、UA Link那樣綁死在某類硬體上。 (五)連接技術和白盒設備還有連接技術和白盒設備。單機架用銅纜,因為推理集群大多是集中部署的,比如一個資料中心裡的推理節點就擠在幾個機架裡,銅纜成本低還夠快,4機架以內用AEC銅纜也能,超過4機架才用光纖——畢竟推理不像訓練可能跨地域,沒必要一開始就上光纖。 CPO技術說潛力大,也是因為推理集群密度高,一堆GPU擠在一起,CPO能省空間還降散熱,而且推理是持續高負載,CPO的能效比優勢明顯,但超大規模廠商為啥不敢先上?因為推理服務不能停,CPO是新技術,萬一出點兼容性問題,整個集群就得 downtime,損失太大,所以他們寧願先從銅纜跑順了,等CPO穩定了再慢慢換,這是從“推理不能斷”的角度考慮的,不是光看技術先進。 白盒設備也是,推理時要相容於不同廠商的GPU(例如有的節點用NVIDIA A100,有的用AMD MI300),白盒得調驅動、固件,調試起來麻煩,推理集群最怕出問題,所以寧願多花點錢買Arista這種品牌設備,穩定,運維省心,就算貴點也值。二、NVLink技術 (一)物理層面NVLink不只是個快一點的連接線,從實體層到協定層、再到拓樸擴展,每一步都在解決傳統互連(PCIe)在AI場景裡的短板。 首先說物理層,第五代NVLink能做到1.8TB/s雙向頻寬,不是靠堆線那麼簡單,它用的是「點對點全雙工通道」設計:每個GPU上都整合了專門的NVLink控制器,控制器會分出多個高速差分訊號通道(例如單一通道速率能到100GB/s以上),這些通道不經過任何中間「中繼站」(PCIe的話得走主機板的根複合體),直接連接到另一個GPU的控制器上。 而且同一時間既能發數據又能收數據,不像有些互連是半雙工得切換,這就從硬體上把頻寬拉滿了——比如每GPU 900GB/s,其實就是控制器裡的發送通道總頻寬加接收通道總頻寬,雙向堆疊加到1.8TB/s,比PCIe 5.08GB/128GB/128GB(128GB)。因為「直連+全雙工」的實體設計,沒浪費任何傳輸環節。 (二)低延遲和高能效這就得繼續挖協定層的「快取一致性」了。 AI訓練或推理時,多個GPU要處理同一個模型的不同部分,比如一個GPU算完Layer1的激活值,得傳給算Layer2的GPU,要是沒有緩存一致,Layer2的GPU得等Layer1把數據先存到自己的顯存,再整份讀過來,中間多了“存取-NVL”兩步;但NVL ink搞了個“GPU間共享虛擬記憶體空間”,所有連在NVLink上的GPU,能看到同一塊“邏輯緩存區”——Layer1算完的激活值,不用特意存顯存,直接丟進這個共享緩存,Layer2的GPU要的時候直接從緩存裡讀,省了來回拷貝的時間,這就是延遲低的原因。而這事是靠硬體實現的,每個NVLink控制器裡都有專門的“一致性協議模組”,不用CPU插手調度(PCIe就得CPU管地址映射,慢得很),硬體直接處理地址同步和數據請求,自然能效也高——你想,少了CPU幹預和數據拷貝,就不用耗電純能,這就是浪費成本,這就是浪費成本(三)機架級擴充機架級擴充涉及到NVLink Switch晶片-之前單節點裡的GPU是直接兩兩直連(網狀拓樸),但要擴到72個GPU的機架級,總不能讓每個GPU都跟其他71個連一遍吧? Switch晶片就相當於樞紐,它上面有很多NVLink端口,每個端口能連一個GPU節點(比如一個節點8個GPU,透過內部NVLink連好),然後Switch會把這些節點組成一個「NVLink域」。 這裡Switch有個「無阻塞轉送」設計:例如節點A的GPU要給節點B的GPU傳數據,不用繞其他節點,Switch直接在內部建立專用通道,而且支援多組數據同時傳輸(例如A→B、C→D能並行),不會互相堵住。 130TB/s的域頻寬怎麼來?就是Switch所有連接埠的總頻寬疊加,再加上內部交換結構的處理能力,確保整個機架裡的GPU不管隔多遠,都能享受接近直連的速度。比較PCIe或華為的Cloud Matrix 384,PCIe是樹狀結構,越往上層頻寬越擠,多GPU通訊得繞根複合體,根本撐不起72個GPU的規模;華為那個雖然能連更多,但得靠複雜的多層交換架構,多了好幾層轉發,不僅調試的時候要排查每一層的問題(比如某一層交換機丟包,你得一層一層找),而且轉發環節多了,穩定性自然下降,還沒量產出貨也說明這種複雜架構落地難,而NVLink Switch是單級或簡單級聯,結構簡單,穩定性和延遲才能控制住。 (四)生態整合這個為啥能提升性能?兩方面,SHARP協定和Mission Control。 AI任務裡有個很常見的操作叫做「歸約」-例如多個GPU算完各自的梯度,要匯總成一個全域梯度再更新參數,傳統做法是每個GPU把梯度傳給CPU,CPU匯總完再發回去,這來回傳資料的時間特別長。但NVLink支援SHARP協議,這個協議是直接在NVLink的硬體層面實現歸約運算的-例如多個GPU的梯度資料在傳往Switch的時候,Switch直接在內部完成求和、取最大值這些操作,再傳到CPU,直接把結果發給需要的GPU,等於把「資料節運成這個中間一步,不用再傳到CPU,就省了CPU。而且每增加2倍NVLink頻寬,能帶來1.3-1.4倍的機架級性能提升,就是因為頻寬越高,同時能傳輸的梯度、激活值這些數據越多,SHARP的硬體歸約能處理的並行數據量也越大,不會讓運算等數據(這叫做「計算-通信重疊」)。至於Mission…

    October 11, 2025
  • 機房基礎建設維運核心檢驗:五大維度,維運必備

    機房是企業 IT 系統的 “物理心臟”,基礎設施可靠性直接決定 IT 架構穩定性。以下從 5 大核心維度,提煉運維檢查關鍵要點,幫你高效率規避風險。一、動力系統:零中斷是底線涵蓋 UPS、蓄電池組、配電櫃、備用發電機,需 「每日巡、資料錄」:UPS 系統:每日查輸出電壓(220V/380V,波動≤±5%)、負載率(30%-70%)、無故障警報;每週測電池供電切換(≤10ms)。蓄電池組:每季查外觀(無鼓包漏液)、測單體電壓(12V 電池 12.1-12.8V)、記溫度(≤30℃);超 3 年電池每年做容量放電測試,淘汰衰減超 20% 的。配電櫃:每月查斷路器、端子(無發熱鬆動),用紅外線測溫(≤60℃);每日看電流電壓(與額定值偏差≤10%),防過載缺相。 二、環境系統:溫濕度是核心圍繞 “溫濕度、空調、新風”,保障設備運行環境:溫濕度:核心區溫度 18-24℃、濕度 40%-60%,多區域裝感測器,超閾值 10 分鐘內告警;重點盯機櫃 “熱點”(比環境高 5-8℃)。空調系統:每日查精密空調出風口風速(≥2m/s)、濾網清潔(每月換)、壓縮機無異常;雙空調冗餘每週手動切換。新風系統:每日查風閥開度(依 CO₂濃度調,≤1000ppm)、初中效濾網(每 2 週清潔),防室外雜質入內。 三、安防系統:防患於未然覆蓋 “門禁、監控、消防、漏水”,杜絕內外風險:門禁與監控:每月查門禁(無失效卡,刪離職人員權限)、監控(無死角,錄影存≥30 天,畫面清晰)。 消防系統:每季查氣體滅火設備(壓力正常,控制器無故障);每月測煙感聯動,機房無易燃物。 漏水偵測:每日查空調下、水管沿線感應繩(無破損),測試警報功能。四、設備狀態:細部請見真章聚焦機櫃內設備,確保物理穩定:機櫃與設備:每日查機櫃門鎖、設備指示燈(無故障閃爍)、線纜規則(標示清);每週清潔機櫃及設備散熱孔。 介面與連線:每月查電源介面、網路線等(無鬆氧化);關鍵設備雙鏈路冗餘,每月測切換。 五、緊急保障:有計畫有底氣做好故障應對準備,減少損失:緊急應變計畫:制定斷電、空調故障、火災等預案,每半年修訂;明確聯絡人、備用設備位置、處理步驟。備用資源:備用 UPS 每月充電(電量≥80%);備品分類存、工具易取,每週查完好性。緊急演練:每季練 1 次(如模擬 UPS 故障),整改演練問題。機房維運無小事,日常檢查需堅持。把核心重點落地,才能守住業務穩定底線。

    September 26, 2025
  • NVIDIA-Certified Associate Generative AI LLM Exam:(NCA-GENL)

    NVIDIA-Certified Associate Generative AI LLM Exam:(NCA-GENL)關於此認證NCA 生成式 AI LLM 認證是一項入門級認證,旨在驗證使用 NVIDIA 解決方案的生成式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 (LLM) 開發、整合和維護 AI 驅動應用程式的基礎概念。考試採用線上遠距監考方式,包含 50 題,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。 認證考試詳情持續時間: 1小時價格: 125美元認證等級:助理主題:生成式人工智慧與大型語言模型題目數: 50-60 題選擇題先決條件: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和大型語言模型有基本的了解語言:英語有效期限:本認證自簽發之日起效期為兩年。重新參加考試即可獲得認證。憑證:通過考試後,參與者將獲得數位徽章和可選證書,其中標明認證等級和主題。 考試涵蓋的主題考試涵蓋的主題包括:·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的基礎知識·快速工程·結盟·數據分析和視覺化·實驗·資料預處理和特徵工程·實驗設計·軟體開發·法學碩士 (LLM) 的 Python 庫·LLM 整合與部署 候選人受眾·AI DevOps 工程師·人工智慧戰略家·應用資料科學家·應用資料研究工程師·應用深度學習研究科學家·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·數據科學家·深度學習效能工程師·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家·法學碩士專家和研究人員·機器學習工程師·高級研究員·軟體工程師·解決方案架構師

    September 20, 2025
  • 資料中心的供電保障:為什麼只靠UPS和柴油發電機還不夠

    人工智慧驅動下的資料中心能耗激增  生成式AI的興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高資料中心的需求。據高盛預計,到2027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從目前的約55GW增加到84GW,其中AI相關負載佔比將從14%提升至27%。到本世紀末,相較於2023年的水平,整體數據需求可望成長165%。在數位經濟時代,資料中心已與水、電、網路一樣,成為支撐社會運作的關鍵基礎設施。在中國,這趨勢尤其明顯。隨著「東數西算」工程和AI大模型應用的快速落地,資料中心不僅承載傳統業務,也成為人工智慧訓練和推理的主戰場。問題隨之而來:如果一個資料中心突然斷電,會發生什麼事?斷電風險遠不止「停機」  對於一般網站來說,斷電可能意味著存取中斷,但對於依賴即時運算和資料處理的關鍵產業,後果會更嚴重。金融支付、醫療診斷、AI驅動的物流和能源調度,都需要資料中心7×24小時不間斷運作。尤其是在AI場景下,風險被放大。大模型訓練往往需要數千塊GPU連續運作數週,一旦中途掉電,可能導致訓練資料損壞,整個過程需要從頭再來。即時推理任務如推薦系統、聊天機器人、反詐騙引擎等,更是容不得半點停頓,否則使用者體驗和業務穩定性都會立即受損。即便短時斷電也可能造成資料一致性問題。分散式資料庫依賴節點間的同步複製,一旦不同機架或可用區在不同時間掉電,就可能造成嚴重的業務風險。雖然大多數資料中心配備UPS與柴油發電機,但UPS電池老化、切換延遲、油料不足等問題,在長時間電網故障時仍可能導致宕機。超越電池與發電機:電阻器的關鍵作用  隨著負載複雜度和停機風險不斷增加,電氣系統的可靠性已成為資料中心設計的重中之重。在這一點上,電阻器類元件正在發揮關鍵作用。中性點接地電阻(NER)被廣泛應用於限制接地故障電流,避免變壓器、開關櫃等昂貴設備的損壞。當發生接地故障時,NER可以控制故障電流在安全範圍內,並將其隔離,從而確保資料中心其他部分仍能正常運作。負載電阻(LoadBank)則主要用於測試與驗證備用電源系統。透過模擬真實負載環境,維運團隊可以提前發現燃油供應、UPS電池衰減或發電機負載分配異常等隱患。定期的負載測試不僅支援預測性維護,還能滿足監管要求,提高系統韌性。客製化設計與選型考量  當然,並非所有電阻方案都適用於資料中心。隨著資料中心規模的擴張,營運商必須綜合考慮故障電流等級、電壓等級、空間與散熱條件、以及國際/國家標準。例如,NER需要合理選擇電阻值與耐受時間,以確保既能有效限制故障電流,又不影響系統運作;負載電阻則需能夠模擬真實業務功率需求,並與UPS和發電機系統無縫對接。這也意味著,資料中心在設計階段就必須引進專業廠商進行客製化工程設計。無論是超大規模資料中心,或是模組化、邊緣運算節點,電阻系統都必須根據機房空間、氣流設計和運維可達性量身打造,而非事後「補丁式」安裝。以AI時代的可靠性設計  在AI驅動的數位經濟背景下,資料中心已成為新型公共基礎設施。停機的代價將隨著業務數位化程度的提高而水漲船高。為了避免因供電問題而帶來業務中斷,必須在UPS和柴油引擎之外,建構更完善的保護機制。電阻器雖然不像UPS或柴油引擎那樣直觀,卻是確保電氣系統穩定性、驗證備用電源可靠性和保障AI算力不中斷的重要屏障。對資料中心營運商而言,在「雙碳」目標與AI算力需求雙重驅動下,主動將NER與LoadBank納入設計與維運體系,不僅是對設備的保護,更是對業務連續性與產業信譽的守護。

    September 12, 2025
  • HPE 私有雲 AI 解決方案認證考試:HPE2-B08

    HPE Private Cloud AI Solutions Exam:HPE2-B08 HPE 私有雲 AI 解決方案認證考試:HPE2-B08 考試前提: 取得學習中心存取權限並取得 HPE 學習者 ID。 如果此認證要求筆試或線上考試(HPE0、HPE6 或 HPE2),請在HPE監考/線上考試供應商 Pearson VUE 建立使用者資料。實作考試(HPE1 或 HPE0-AxxxP)由 PSI 或 Aruba Education Services 提供,因此無需 Pearson VUE 使用者資料。 考試詳情: 考試 ID:HPE2-B08 考試類型:基於Web 考試時長:1小時30分鐘 考試題目數量:40個問題 及格分數:70% 交付語言:英語、日語、韓語 考試準備資源:HPE 解決方案認證 – 私有雲 AI 學習指南 考試重點內容: ·認識基本的人工智慧概念。 ·評估客戶的 AI 成熟度、工作負載和用例 . ·根據客戶的 AI 成熟度、工作負載和用例定位…

    August 30, 2025
  • 思科把AGNTCY AI計畫捐了,贈給Linux基金會

    思科官方發布專案捐贈。今天對思科和更廣泛的AI社群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。我們很自豪地宣布,我們將向 Linux基金會 捐贈AGNTCY,這進一步體現了我們對開放協作和創新的承諾。 AGNTCY由我們的Cisco Outshift團隊創建,其願景是AI的未來將依賴於一個開放、可互操作的智能體互聯網,在這個網絡中,專業化智能體能夠跨越協議、供應商和組織邊界協同工作,填補AI時代關鍵的基礎設施空白。 我們將作為AGNTCY的創始成員之一繼續積極參與,與戴爾科技、谷歌雲、甲骨文和紅帽公司並肩合作。這種模式確保AGNTCY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真正開放、可互通的平台,造福客戶、合作夥伴和整個生態系統。 這項措施的重要意義在於:雖然單一智能體能夠處理特定任務,但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專業化智能體跨多個框架、供應商和部署環境進行協作來解決複雜問題——正如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協作方式。 從協調 ServiceNow 工單、思科網路和Salesforce客戶資料的IT部署,到連接蛋白質建模智慧體與自動化濕實驗室機器人的藥物發現管線;企業希望將跨越多個軟體系統的工作智慧體化。 但是,為了建構這些協作系統,智能體需要能夠相互發現、驗證身份並共享上下文,而無需進行昂貴的客製化整合工作。 智能體AI現在正處於早期互聯網所面臨的同一個拐點。 各個出色的獨立系統無法相互通信,每個智能體都是自己的孤島——直到通用協議的出現。 為什麼要現在解決這個問題 自從我們在三月與Galileo和 LangChain 一起推出以來,這種碎片化趨勢只是在加速,每個平台都在構建自己的發現系統、身份框架和訊息協議。 缺少的部分並不是更聰明的代理——而是建立代理互聯網:一個開放、可互通、代理對代理的量子安全基礎設施。這將允許任何代理與任何其他代理協作,無論它由誰構建或在哪裡運行。 AGNTCY一直透過規範、可運行程式碼和GitHub上的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。我們已經建構了發現層(類似代理的DNS)、身分系統(防篡改護照)、為代理通訊優化的安全訊息傳輸,以及理解機率系統的可觀測性框架。 我們非常自豪地捐贈AGNTCY,以確保它屬於使用它來建造產品的社區。 Linux基金會提供企業信任的中立治理和經過驗證的永續性模型,確保關鍵專案的持續發展。 思科貢獻的內容 AGNTCY是一個完整的框架,解決從建置到運行時的多代理軟體生命週期問題。 我們捐贈整個技術堆疊: 代理發現 – 我們的開放代理模式框架(OASF),這是一個記錄代理能力和依賴關係的標準,加上去中心化的代理目錄。 類似代理人的DNS發現機制-任何代理人都可以發現並理解其他代理人能夠做什麼,並將它們納入代理工作流程來完成任務。 代理身分 – 為自主代理提供加密可驗證身分和基於工具的存取控制。 這使代理商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,並跨越供應商和組織邊界執行授權操作。 代理訊息傳輸 – SLIM(安全低延遲互動式訊息傳輸)處理代理、人類和工具通訊模式,支援低延遲、多模態資料交換、人在迴路交互,以及設計層面的量子安全性。 代理可觀測性 – 框架、資料模式和SDK,融合AI代理的機率特性,提供跨多代理、多供應商、多組織工作流程的端到端可見性。 協定整合 – 我們正在使AGNTCY建置模組與代理程式對代理程式(A2A)和模型上下文協定( MCP )實現互通。 啟用A2A的代理程式和MCP伺服器可以透過AGNTCY目錄被發現,透過SLIM傳輸訊息,並使用AGNTCY可觀測性SDK進行監控。 一個完整的多代理系統需要所有這些部分協同工作。沒有身份的發現是無用的。沒有可觀測性的訊息傳輸是盲目的。協議需要協同工作。目標是讓代理協作變得簡單可行。 核心成員對此捐贈的評價 AGNTCY 成員之所以加入,是因為他們已經在為客戶解決這些問題: 戴爾科技集團:”互通性是戴爾智能體 AI 願景的核心。智能體協同工作的能力使企業能夠充分獲得 AI的價值。 此外,互通技術必須能夠適應智能體的各種部署環境,無論是在公有雲、私有資料中心、邊緣或裝置上。 Galileo:”我們從第一天起就在構建 AGNTCY…

    August 23, 2025
  • IBM 認證管理員 – Security Verify SaaS v1 考試:C1000-120

    IBM Certified Administrator-Security Verify SaaS v1 exam:C1000-120 認證概述 IBM 認證管理員 – Security Verify SaaS v1 是指負責設定和管理 Security Verify 系統(包括與身分來源、應用程式和其他安全解決方案的整合)的個人。該人員需要在同事、產品文件和支援資源的有限協助下完成與此職責相關的任務。 關鍵能力領域: ·管理應用程式集成 ·管理身分識別源集成 ·管理安全控制 推薦技能 ·熟悉 SAML 2.0、OAuth 2.0 和 OIDC 1.0 ·了解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身份驗證方法的工作知識 ·具備 IBM Security Verify 整合功能的工作知識 ·了解身分和存取管理概念和流程的工作知識 要求 考試 C1000-120:IBM Security Verify SaaS v1 管理員 問題數: 67 需要通過的問題數: 45 時間: 90分鐘 考試目標 IBM 認證管理員…

    August 16, 2025
1 2 3 … 677
Next Page→

IT認證考古題|IT認證題庫|IT認證考試信息 –Killtest考古題網

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